查看原文
其他

小康圆梦·陕西乡村调查特别报道① 回家

陕西日报 2022-09-09

编者按

民族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,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。陕西广大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如今,陕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,致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。为反映农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和他们的所思所盼所为,8月9日至16日,陕西日报开展了“小康圆梦·陕西乡村调查”采访活动。活动中,五个采访小组分赴安康市白河县天宝村、宝鸡市千阳县闫家村、汉中市镇巴县花果村、榆林市绥德县郝家桥村、延安市宜川县辛户村,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,感受他们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对未来的向往。即日起,陕西日报推出“小康圆梦·陕西乡村调查”特别报道,陆续刊发来自五个采访点的报道。今日,首篇推出关于白河县天宝村的报道。采访组重点采访了天宝村几位返乡创业者,通过他们的故事,反映在党的领导下,陕南山区农民群众向贫穷和落后宣战,创造美好生活圆梦小康,向着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的生动实践。

小康圆梦·陕西乡村调查特别报道① 


回家


翻过一道山,还是一道山。穿过一道沟,还是一道沟。在白河县仓上镇天宝村,几乎看不到任何平地。白河县位于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核心区,天宝村是白河县最为偏僻的村之一。由于耕地极少且品质极差,加之没有什么形成规模的产业,长期以来,绝大多数村民基本靠外出务工养家糊口。

白河县天宝村天宝梯彩农园。资料照片

有些人出去了,靠着能力和机遇,有了不错的收入或事业。更多的人出去后,发现外面的钱并不好挣,事并不好干,又回来了。回村后,又因为实在无事可干又出去了。出去,回来,再出去,再回来……许多村民陷入了永远摆不脱的怪圈。留在村里的,基本是老人和小孩。这里曾经是白河最穷的村子之一,人们出去了,就不想再回来。现在,越来越多的人回来了,就不想再出去。2010年以来,天宝村以“山上建园区,山下建社区,农民就地变工人”的模式探索农旅融合发展之路。随着以天宝梯彩农园为代表的一个个项目开始建设,越来越多的村民回来了。在这里,他们找到了事业,找到了团圆。家乡,其实很美丽。家乡,正在变得越来越美丽。

1.

苦干

李建国的小吃店离白河县“三苦”精神教育基地非常近,步行过去不到10分钟。曾因山大沟深、地碎土瘦,被有关专家论断为“不宜于人类生存”的白河,通过领导苦抓、干部苦帮、群众苦干,在陕南土石山区率先实现人均一亩基本农田。李建国每次路过教育基地,都要看看门口的“三苦”精神雕塑。现在,苦比以前淡多了,甜比以前浓多了,他觉得应该靠着自己的双手好好干。8月11日,红花社区。天宝村村民李建国拄着双拐,在自家的客厅里走来走去。窗外,是飘洒的雨丝,青翠的群山。但他根本无心去欣赏这些,内心全是焦急。医生一再叮嘱李建国骨折后要静养,少活动,可李建国根本坐不住。在事业初创的节骨眼上,闷在家里,对他实在是一种折磨。“我当时咋就不小心点呢?”他不断抱怨自己。“这段时间一分钱不挣,花钱处还多。”妻子坐在沙发上抱怨。一个月前的一天中午,李建国骑着电动三轮车去看望老娘。气温高,热得他有些发晕;阳光强,照得他有些目眩。在山腰的一个拐弯处,李建国的三轮车与迎面而来的一辆小车撞上了。事故中,他小腿骨折。那时,李建国在天宝梯彩农园经营的“老李小吃店”才开业了几天。李建国躺在马路上,第一个想到的不是自己摔得咋样,而是小吃店咋办?那可是一家人的希望。这并不是李建国第一次遭遇车祸。让他更为刻骨铭心的一次车祸发生在2002年初。李建国今年45岁。和村里绝大多数青壮年一样,他绝大多数日子都在外打工,甘肃、新疆、河南……哪里有活儿便到哪里去。2002年大年初七,李建国和同村的工友乘坐卧铺客车前往山西。车发出后两个多小时,路过一处盘山路时发生侧翻。李建国反应快,一拳把车窗玻璃砸碎,跳了出去。在那次车祸中,有人死亡,有人落下残疾,李建国“命硬”,仅受了些皮外伤。从那时起,李建国就想着——啥时能不用出去打工了?想归想,大男人家,总得给家里挣钱,还得照旧打工。2019年底,工地上活儿停了,李建国回到老家。腊月二十八,李建国特意将父母接到红花社区自己的新房中过年。新房120多平方米,宽敞明亮。社区周围商店很多,买东西很方便。但老父亲住了几天就待不下去了——新买的席梦思床垫、光亮得能照出人影的地板,老父亲怕自己弄脏了儿子的新房。李建国咋劝都不行,父母最终还是回到山上的老宅居住。李建国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孝道。第二年初,李建国又出去打工。没多长时间,他接到哥哥电话,得知老父亲突然病重。他赶紧从工地往回赶,但到底没见上父亲最后一面。事后,李建国时常想,若是自己和父亲住在一起,老人是不是就不会出事;若在家乡务工,和父亲相处的时间还能多一些。他再也不想出去了。可不出去,能干啥?今年初,听说天宝梯彩农园餐饮店面招租,前两年还免房租,李建国动了心思。5月,仓上镇免费举办小吃制作培训班。他报名参加,学会了制作凉皮、酱香饼、菜豆腐等,短视频中的美食制作节目也成为他的教材。家里的厨房成了李建国的面皮“实验室”。起初,他把握不准面水的稀稠,有时稠,面皮就硬;有时稀,面皮就烂了。他舍不得倒掉没做好的面皮,自己和媳妇就当作一日三餐吃了。摸索中,李建国掌握了凉皮制作方法。6月29日,李建国的餐饮店开业了。没有任何的仪式,就是把店门打开。没有牌匾,就是在彩纸上打印了几个字——“老李小吃店”。“在外打工时,顾不得形象。大家看我外貌沧桑,都叫我‘老李’。我也习惯了,就起了‘老李小吃店’这个名字。”关于店名,李建国这样说。营业第一天,李建国卖出去大约50碗凉皮,每碗6元,“咱不仅争取把味调好,还给的量足,得让人能吃饱。”养伤在家,李建国也没闲着。他通过看视频和读书,结合几天的经营经验,琢磨着以后的发展之路,“现在,村里是越来越漂亮了,来旅游的人会越来越多。我想着,以后要增加一些品种,比如说推出五彩凉皮。”

2.

事业

曾经,对郭俊红来说,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通过挣更多的钱,过上更好的日子。挣到钱后,他突然觉得,比钱更重要的是亲情,是事业,是在促进家乡乡村振兴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郭俊红在茶园查看茶苗长势。记者 仵永杰摄8月10日一大早,天上还飘着蒙蒙细雨,郭俊红就开着车上山,来到茶园。顾不得泥巴沾在皮鞋上,他弯腰查看茶树的长势,顺手拔掉杂草。看茶树时,他的目光柔柔的,像看自己的孩子。“明年就能采茶了。”郭俊红说。看完茶园,他就要开车到白河县城去,“我们在山顶建的养猪场和无土栽培蔬菜大棚在用电上遇到些问题,我得赶紧去协调解决。”郭俊红是靠着苦干和踏实成为天宝村“能人”的。1994年,郭俊红初中毕业,没上高中,上了县上的卫校。他选择卫校,是因为家里实在太穷,上不起高中,上卫校,毕业就能分配到一份工作。人算不如天算,郭俊红没想到自己中了“彩”。1998年郭俊红毕业时,县卫校停办了,他“有幸”成了最后一届毕业生,没有分配到工作。“感觉几年学白上了。”郭俊红说。无奈之下,郭俊红加入了外出打工的队伍,在西安、咸阳、汉中等地的工程工地上打工。从在厨房当杂工,到管理库房、开铲车,靠着自己那股钻研劲儿,郭俊红从事的工种技术含量越来越高,收入也越来越高。2016年,有了一定积蓄后,郭俊红决定自己单干。他找到自己的老板——陕西兴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和兴,说了自己的想法。刘和兴和郭俊红同是天宝村人,对郭俊红很信任。起初,刘和兴舍不得郭俊红走,提出给郭俊红加薪。后来,看到郭俊红态度坚决,刘和兴说:“好吧,我支持你。有啥事就来找我,我们还是朋友。”刘和兴的这句话并非客套,后来郭俊红在经营上几次遇到困难,刘和兴都积极帮助解决。郭俊红对刘和兴非常信赖和感激。郭俊红买了挖掘机、铲车等工程机械,开始单干。由于干活本分、人实在,郭俊红渐渐打开了市场,赚到了一些钱。2017年,刘和兴找到郭俊红,问他:“想不想回村,和我一起干。”那时,兴达公司建设的天宝梯彩农园已初具规模。通过农园,刘和兴带着乡亲们发展农业种植、畜禽养殖和观光农业。郭俊红从没想过有朝一日会回到村里创业,更没想到又会去“种地”。他知道,“种地”是个长期活儿,短期见不到钱,并且自己好不容易攒了些家底,就想着存到银行安稳些。“我资金有些不足。”郭俊红实话实说。“没事,我帮你。”刘和兴依旧快人快语。“那我干啥?”“你种茶,我帮你销售。”“好。”郭俊红没有迟疑。在他心里,刘和兴的人品和眼光都值得信任。2017年起,郭俊红将每年干工程赚的钱基本都投在茶园建设上。现在,他已投入500多万元,建成300亩茶园,“我们不仅仅是要卖茶叶,更主要的是带动旅游业。”返乡创业,不仅仅让郭俊红焕发了激情,更让他感受了亲情。他可以经常住在村里,和家人团聚,“我在外面奔波,那是挣钱。我在村里投资,那是干事业。”去年,郭俊红投入800多万元,将村民的几处旧宅改造成民宿,“旧房子改造之前,里面的荒草几乎和我一样高。现在,这里成为游客必到的打卡地。”投入上千万元,郭俊红并不是没有担心过,他经常算着什么时候能收回本钱。但看到园区越来越美,游客越来越多,他的担心便渐渐没了,一有空,他便开始研究政策,“乡村振兴,关键是产业要振兴。之前,我只考虑多挣钱。现在,觉得自己眼光长远了,格局变大了。天宝村文旅资源聚合起来后,每个人都会受益。”郭俊红的民宿和茶园已带动30多名乡亲就业。他的微信名叫“哥种地”。在天宝村种茶种菜,他挺开心的。

3.

“稳定”

从小就穷怕了的郭敬礼,曾经最大的追求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。在经历了许多挫折与不懈努力后,他终于得到了“稳定”。但“稳定”后不久,在年轻人内心抑制不住的激情与对家乡的思念中,他放弃了自己的“稳定”,回到家乡,与乡亲们一起探索共同富裕。郭敬礼今年33岁,是白河县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。作为年轻人,他走路风风火火,说话简洁明快。作为村支书,他头脑清晰,办事沉稳。8月12日,郭敬礼一起床,没洗脸就拉开窗帘朝外看。当看到雨丝绵绵时,他有些失望,“最近雨特别多,就盼望天赶紧晴起来,我们的香菇大棚好动工。”今年,郭敬礼计划在全村发展香菇种植产业。目前香菇种植大户陈德安、王文兴正在修整场地。“村子要发展,没有产业不行。香菇好存放,保质期长,我们就想着以香菇为主导产业,并通过加工香菇酱、推出老作坊体验观光等,将农业、轻工业、旅游业结合起来,既发展产业,又带动就业。”郭敬礼说。年久失修的土房时常漏雨,煤油灯熏得人鼻孔黑乎乎的,土石地里很难种出粮食,每天三顿饭都是以玉米做主食……郭敬礼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走出村子,在外面找一份稳定的工作。为了实现这个梦想,郭敬礼9岁时就去往西安一所武术学校上学,“上武校可以免费读书,而且包食宿。”从武校毕业后,郭敬礼继续上中专、大专,不断提升学历和技能,努力为能找到稳定的工作打牢基础。2015年,郭敬礼进入西咸新区综合执法大队工作,稳定了下来。“就在这里好好工作,一直待下去。”他感到满足了。2016年5月的一个电话,打破了郭敬礼的平静。电话是天宝村老支书打来的。“孩儿啊,回村里来吧,带着大家干。”老支书的一句话,让郭敬礼陷入从未有过的纠结——回吧,自己好不容易有了稳定的工作,辛辛苦苦得到的前途和事业就泡汤了;不回吧,在外漂泊得久了,那山、那水、那些乡亲,变得越来越清晰与亲切,曾经努力想要摆脱的,如今却成为最大的思念。郭敬礼给父亲打了一个电话。父亲在电话里说:“你还年轻。”“年轻不就是干事创业最大的‘资本’吗?”郭敬礼最终作出决定——回村。回村后,郭敬礼担任了党支部副书记。起初,麻烦事一件接一件,一些村民不配合工作还说难听话。郭敬礼想打退堂鼓,但工作都辞了,已经自绝后路,“那就往前干吧,回来时腰杆直直的,咱不能灰溜溜地离开。自己是天宝村人,逃能逃到哪里去呢?”高效完成日常事务,稳步推进产业发展,创新乡村发展思路……通过不懈努力,郭敬礼对各项工作渐渐得心应手,得到越来越多村民的认可和支持,工作变得越来越顺利。2018年,郭敬礼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,他带领村干部做出一件件实事——贯穿全村9个组的产业大道通车,村民的旧房被改造修缮,撂荒地种上了油葵和油菜……“我要当好群众的知心人、贴心人、领路人,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带领大家实现共同富裕。”郭敬礼说。“郭书记,中午在我家吃饭。”“郭书记,你看我发展啥产业合适?”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给郭敬礼说说自家的事儿,对郭敬礼的称呼也从“小郭”变成了“郭书记”。称呼变了,郭敬礼还是那个郭敬礼,对待村民的态度没变,干事创业的热情没变。“我还是习惯于被叫‘小郭’。”见了村民,郭敬礼还是“大叔”“大婶”“爷爷”“奶奶”地叫,成了村民眼里的自家人。无论是村子发展的大事,还是村民家里的琐事,郭敬礼都认真对待,全力解决。“其实,当初回村,还有个最大的私心——可以和老婆、孩子团圆。”郭敬礼笑着,有些不好意思。最让郭敬礼感到高兴的是,村子越来越美了,乡亲越来越富了,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家乡的变化,回来了,其中有不少是他当初的小伙伴。目前,天宝村18岁至60岁之间的劳动力有1258人,已陆续有500多人返乡就业创业。100多名在天宝梯彩农园务工的村民年收入在2万元至3万元之间,200多名在企业就业的村民年收入5万元左右。(记者 张斌峰 仵永杰 群众新闻网记者 刘瑞秋)

来源:陕西日报

 

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——陕西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

奉献雪域高原 共铸陕藏情谊

监制 | 朱   剑

审核 | 任虎鹏

责编 | 王   皓

编辑 | 陈怡文

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
下载群众新闻客户端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